李文祥
“革命军人就是过河的卒子,一直往前拱,至死不回头!”
1948年,23岁的李文祥参加了解放军,此后的9年军旅生涯,从华野到三野,经历无数次战斗,参加过6次战役,从中原一直打到台湾海峡,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称号,还获得了解放奖章。
在许多人看来,这些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是革命的资历,是炫耀的资本,是人生的无形资产。但是李文祥当了50年农民,不管生活如何穷困,他始终把奖章包包深藏在抽屉的一个角落,从不示人。直至87岁时,面对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次偶然家访,一段光辉的历史这才浮出水面,一个英雄的传奇终于渐渐显影。
1948年9月打响的济南战役,是我军第一个对重兵固守的大城市强攻速决的范例。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10纵29师85团,主攻济南外城西面的永镇门。城墙坚如铁桶,在敌人三层火力网和磷光弹、毒气弹、火焰喷射器防卫之下,进攻屡屡受阻。关键时刻指挥员喝道:“共产党员站出来!”那时,还不是党员的李文祥毫不犹豫站到了党员的队列中。
“李文祥,你不是党员!”指挥员喊。“今天不是将来是!”李文祥答。
李文祥将炸药包放在手推车上,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城门口,拉响了导火索。此后,有7支部队从这个缺口冲进了济南城!
我们采访时问李文祥:“你想过自己会死吗?”李文祥回答:“锯响就有末儿,战场上哪能不死人的。真死了就死了吧,反正是为人民而死。”
1949年5月,李文祥所在的28军攻打上海刘行国际电台。这个国际电报收报台,与美、英、德等国有直达电报业务,是日军建造的坚固隐蔽的地堡群。敌我双方死死缠斗,我军三四天就伤亡8000人,李文祥那个排只活下来3个人。为了炸掉地堡,李文祥在尸体堆里等待黑夜来临,他匍匐靠近敌人阵地,把拉响导火索的炸药包投进了地堡……
有人问李文祥,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军功章是怎样保存下来的?李文祥指指胸膛:“我把它藏在了贴心的地方。” “这样的荣耀后来你为啥不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李文祥说:“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比起他们,我还有啥不能放下?”
1951年4月李文祥升任副排长,1953年5月升任排长。1955年,上级根据他卓越的战功,要提拔他当指导员,但他觉得自己没文化,主动要求降为副连长。
回到农村后的50年,李文祥从没向组织要官、要钱、要房、要待遇,谈条件,讲价钱。他只是告诉老伴,如果有一天离世,一定要把他的军功章放到自己的棺材里。
【声音】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向这些老英雄学习。”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感慨万千。
“党员就要永远听党的话,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革命军人更不能含糊!”
李文祥至今仍然珍藏着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这个党章是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版本。以老人的文化水平,他只能勉强通读党章的全文,但是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却已经在他心里坚守了62年。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李文祥火线入党。 “党员就要永远听党的话,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革命军人更不能含糊!”指导员的这句话,板上钉钉一样揳进了他的心田。
1956年8月,32岁的李文祥复员转业到福建省三明市。地方领导看了他战功赫赫的档案,准备提拔他当电厂厂长,他仍然以自己文化低谢绝了。
1962年,国家经历经济困难时期,党号召干部精简,下放支农,李文祥又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第一个报了名。李文祥时为18级干部,每月66元工资。那是5分钱一个鸡蛋、8元钱一月伙食费的年代。党的一声召唤,李文祥义无反顾回到了贫穷的故乡。
范县白衣阁乡位于河南省东北角,处在黄河故道,由于河床滚动无常,涝灾频发,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李文祥一回乡就当民兵连长,不久又当生产队长。“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为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在南方见过种稻的李文祥,主动担任稻改队长,日夜蹲在稻田里钻研种植技术。种稻第一年亩产就达到近千斤,全村男女老少捧着白花花的大米欢喜雀跃。
权力,官位,能对无数人产生强烈诱惑,李文祥却是一个“绝缘体”。
1979年,原单位福建省建设厅来人,告知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重回福建工作。他却说:“我在农村已经习惯了。要是大家都去安逸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了?”
1984年,县民政局按政策每月开始给他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福建原单位确定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县民政部门,说自己不能两头拿钱让国家吃亏,自愿放弃救济费。
范县民政局干部刘朝庆说:“从1979年开始,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先后组织过十多次对老复转军人、老党员、老干部的普查和核查,但是李文祥在他填报的表格中,只填本人基本情况,其他都是空白,对参加的各种战役和家里的困难一字不提。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复转军人,按照规定给他发放相应的生活补贴。谁知道他竟是个大功臣!”
【声音】
人民网网友“清风无尘”说,对群众心贴心的李文祥,就像共产党这棵大树扎进泥土的根须。这样的根须扎得越深,扎得越密,我们党就更强壮。
网易网友“荆珍”留言:从李文祥身上,可以看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本色,可以感悟到我们党90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读懂了李文祥,就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崇高。
“要啥待遇,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就是最高待遇,我一直非常知足满意。”
领导接见、出席活动、接受拜访,在农村默默生活50年的李文祥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困难时坚守的老人,在掌声中仍然淡然淡定,波澜不惊。
3月31日上午,河南省委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郑州举行,听众急切希望见见这位传奇的老人。
报告完毕,一阵安静,全场视线投向舞台入口——
旧军装前挂满奖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与老伴相扶相携,缓缓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场掌声雷动!
李文祥把拐杖交给老伴,努力挺直身体,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举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李文祥没说话,一个军礼表达了一切,革命军人的荣誉,共产党人的赤诚,民族脊梁的坚韧,撞击着所有人的心灵。
如今,这样的报告会已经举办了几十场,场场爆满,场场轰动。
人们总想为英雄老人做点什么。一些单位和志愿者趁市里把老人接到濮阳市人民医院体检的三天时间,对老人简陋的家进行了简单修整:堂屋装了顶棚,破厨房改成了板房,屋里添置了沙发和彩电,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暖气片……
老人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坐卧不宁、忐忑不安。在心中那架施与受的天平上,他以往献身付出的施好像轻若鸿毛,现在纷至沓来的受却重如泰山。他不能坦然于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我要知道你们收拾屋子,就不去濮阳体检了。”“有这钱帮助困难乡亲多好!”老人为此后悔不已。
李文祥去省里参加会议,被安排住进一家豪华宾馆,他为此非常不安,连连说:“这么好的条件,该花好多钱了,以后不能这样子!”
现在的李文祥依然如往:捞面条,疙瘩汤,时令菜,旧衣裳。当客人来家时,打开空调,那是怕客人热;客人一走,关闭空调,那是怕浪费电。
直到今天,87岁高龄的李文祥还坚持下地干活,在一群开心的老伙计中间说笑,捋着胡子与孩子们嬉闹,为村里发展谋划事儿,为邻里家长里短断个理儿。
李文祥淡泊得像一股荡涤世风的清流,生活得自然、豁达、纯粹,有滋有味。
【声音】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平淡不能泯。能做到其中一条就很不易,但李老全部做到了。” 面对李文祥的谦恭,作家二月河说。
大河网网友“熊传东”说:“李文祥这种先锋模范的作用是无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是一种示范,而且是一种激励,能够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这种精神和力量,将激励和鼓舞我们义无反顾,成为新的一盏灯、新的一面旗、新的一缕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个战士李文祥,一个党员李文祥,一个农民李文祥,就这样从范县白衣阁乡的庄稼地头向我们走来,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走来。一任身后背景交替,时代色彩变幻!